家园环境“微改造”,让宜居体验升级
小细节藏着大民生,微更新连着幸福感。从坑洼路面到平坦通途,从拥挤车棚到规范空间,从斑驳墙面到靓丽风景……左家庄街道聚焦居民生活“痛点”,通过社区公益金和“为民办实事”项目,以一系列“微更新、微改造”项目为抓手,用看得见的变化、摸得着的便利,让家园环境在细节处焕新,让居民美好生活的“进度条”在“家门口”不断加载。
安全出行·智慧“眼睛”
“单元楼转角处没有监控,车辆出行有安全隐患。”“现在设备太老旧,监控画面根本看不清,能不能升级呀?”……党校二路周边居民的急切诉求引起静安里社区高度重视。经排查发现,小区监控系统存在设备老化、画面模糊、覆盖盲区、存储量不足等问题。
针对这一情况,社区立即行动,一方面通过实地勘察的形式倾听居民心声,广泛征求居民意见,并将相关诉求按类别登记在册;另一方面积极联系物业,科学规划布局,在关键点位新增10个高清监控探头,实现了主干道、各院落出入口及公共区域的全天候、无死角覆盖。
“小区监控设备升级,出行的安全感倍增!”谈及改造后的变化,小区居民连连点赞。此次改造不仅修复升级了老旧设备,更让夜间出行更安心,助力规范停车、维护社区环境,同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,为居民筑起一道坚实“安全防线”。
共商共治·空间利用
从细微之处着手,推动社区精细化治理。左东里社区为合理利用小区公共空间,聚焦居民电动自行车停放难、充电安全隐患、卫生环境等问题。经前期实地勘察并广泛征求居民意见,依托居民议事、入户走访等多种渠道广泛征求居民意见,确保改造工作精准对接民生需求。
在小区合理区域加装电动自行车棚4个,既解决了车辆乱停乱放问题,又消除了私拉电线充电的安全风险。其次,针对垃圾分类设施布局不合理的情况,对2处桶站公共设施位置进行优化调整,使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提升,同时加装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,通过科技手段引导居民养成规范分类习惯。
此外,对小区内2处闲置空地进行硬化改造,合理利用空间,增加电动车停放区域,同时缓解了杂草丛生蚊虫滋生问题。有居民反映,看到崭新的电动车棚立起来后,不再担心车子风吹雨淋了,经过一系列改造工作的推进,小区环境更宜居、空间利用更高效、居民生活更舒心。
楼门焕新·出行安全
社区的大门不仅是保障社区安全的第一道防线,更是社区的 “门面”担当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曙光里西社区西坝河东里16、24号楼院门头、大门存在生锈、老化等问题,为居民的出行带来安全隐患。
为给社区居民营造良好的出行条件和居住环境,社区主动作为,多次积极联动施工单位到实地查看,研究大门样式、勘测更换尺寸,并结合院内情况,最终确定大门更换方案。
更换后的小区大门采用了坚固耐用的材料与现代化的设计风格,不仅美观大方,还增强了社区的安全性,给居民带来满满的安全感和便捷性,也把社区与居民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。
车棚作为社区重要基础设施,其状况关系居民便利、安全及社区治理成效。随着车辆增多,曙光里社区34号楼存在单元门前车棚设施陈旧、环境杂乱、充电桩不够用等问题,居民反映强烈:“下班晚点回来,车棚挤满,找地方停车太难了”“看着积满灰的‘僵尸车’占位,又急又没办法”。停车空间紧张、资源被无效占用,成为影响日常便利和环境整洁的痛点。
为确保改造质量,由社区、物业成立、居民代表、老党员组成“监督小组”每日对施工现场进行巡查,及时跟进施工进度,督促施工方严保工程质量。最终,原本破旧不堪的自行车棚焕然一新:崭新的防雨棚顶整齐划一,坚固的钢架结构稳固牢靠,平整的地面干净整洁,照明设施和充电插座也改头换面,让居民的“爱车”都有了自己的家。
从“民生痛点”到“幸福亮点”
每一次微更新
都是左岸用心回应民意的体现
在不断深化基层治理的实践中
左岸将继续
以协同为笔、民意为墨
把“小愿望”画进“大蓝图”
让社区更有温度、生活更有质感